《公共藝術家的打怪日常(上)》

  • 地方故事
  • 藝術ing
2021/01/10 健康藝術報

▎提到公共藝術,你會想到什麼?美化環境?人行道旁矗立著非常「中華民國美學」的巨型裝置?


依照《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由政府出資興建的公有建築必須編列不低於工程總造價1%的經費設置公共藝術,因此臺北市社會住宅興建工程經費的1%也必須應用於公共藝術。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跳脫以往 藝術圈的使用語彙,轉而面對一般大眾時,不管是參與式工作坊、永久設置、藝術行動,會面臨怎麼樣的難題?每個藝術計畫案,就像一個任務,充滿各種關卡、怪物,需要尋求哪些道具、夥伴才能破關呢?

 

公共藝術需要新設計,讓輪廓更清晰,進而符合社會變遷,適應不一樣的公共區域。《藝居 – 家的進行 式》是臺北市首例、臺灣第二例的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在發想提案之中,重新思考人與家的關係、社會住宅(以下簡稱社宅)特性,企圖給出更細緻的解方。

 

如今,高房價高工時低薪之下的社會,「租屋」比起將幾乎超越畢生積蓄投入不動產,是新成家庭獨立更務實的選擇。相較於國宅,租而不賣的社會住宅,永遠不會是私人財產,招租時,即有「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鼓勵舉辦社區活動,規劃時,融入周遭社區可使用的公共空間,社宅跟人的關係更緊密。它的公用設施承載社會福利的任務,社福機構、老人長照、托嬰中心等。這樣的複合式混居環境,不僅社宅本身居民需要機會認識、同理接納,對於更廣泛的行政區原居民,必須有媒介能夠彌平偏見。搜尋社宅相關新聞,行政區居民反對、抗議報導和陳情何其多,一來焦慮廣義弱勢族群影響地區治安,二來擔心自有住宅貶值。藝術這時候能發揮看不見的影響力,創造不一樣的溝通型態。


⋯⋯⋯⋯⋯⋯⋯⋯⋯⋯

 

【「藝居」/「異居」】

 

「藝居」同音字「異居」,代表變動與多元,對家的期待也會不同,也就是「家的進行式」。整個計畫涵蓋五個基地(萬華青年社會 住宅、松山健康社會住宅、文山興隆社會住 宅 D1、文山興隆社會住宅 D2,及南港東明 社會住宅),分為三大項目布局:藝術行動、駐地創作、永久作品。

 

  「藝術行動」強調廣邀群眾參與,像是跨基地的《回憶專門店》,由原本就很有網路群眾影響力的藝術團隊王艾莉設計執行,發展出香氛、植物占卜、食物設計等感官體驗活動;「駐地創作」希望與地方能有深度的連結,以人為出發點的設計,如康雅筑的《織為家》;「永久作品」特別要求與環境「共生」和與人的「互動」,例如,彡苗空間實驗的《花磚聚落》作品靈感來自眷村植栽與花格磚,延續健康社宅前址婦聯五村的眷村歷史記憶。


⋯⋯⋯⋯⋯⋯⋯⋯⋯⋯ 


【 誰在打怪? 公共藝術家養成記 】

 

公共藝術簡言之,就是要給大眾看的,不能只是純創作。而在《藝居》計畫下的健康社宅《居住履歷》牆,運用建築師保留的婦聯五村瓦牆,融入社宅住戶與松山區居民的遷徙故事。透過連續三周的活動,參與者從介紹自己的姓名與家庭成員、在地圖上追溯個人與父祖輩的遷移路徑、到親自以書法寫下各生命階段 的精華,再由秦政德轉化為石刻,並為每位參 與者凝鍊出一個代表字,他說:「這次我們讓小人物就能立碑,這樣的公共藝術作品希望能 跟人建立溝通、互動。」

 

 

這次的公共藝術作品,有別於秦政德以往熟悉的創作模式,以往他專注於自己跟歷史、山林的對話。拿出一疊復刻臺灣老圖像的明信片,上面印的商標,是他大二創作的版畫「手握一朵野百合」,代表傳承野百合學運的標誌;旁邊「小草藝術學堂」字樣,正是 1994 年文化大學美術系學運後創建的組織名稱。當時一 群學生希望收集並復刻各種臺灣記憶中的老圖像,凡舉廣告、地圖等,最終唯獨秦政德堅持 至今,如今倒成了他最大的經濟支柱。

 

退伍後,他一度失去方向,看見日文雜誌上的一張圖,上面的林間路旁有塊石碑寫著「心徑生苔」,啟發他在每天跑山路徑中找點立碑,某天一個念頭,轉進八里石材石雕廠聚落詢價,這才開始翻出毛筆,著手與手工篆刻的師傅創作出一個個碑來,「我永遠記得第一次 接到取貨電話時,整晚興奮到睡不著,這就是好的創作狀態。」

 

秦政德從單面碑、雙面碑、四字碑文開始替自己出功課,如今不只在固定慢跑路線立碑,他還背著作品走進臺灣山林。在大自然中,其實也會遇到公共性的問題,他在陽明山路徑的碑文,曾被檢舉清除,後來由同社區的湖田國小老師提出留收於校園,還共同合作活動課程;而他放在各大山頭三角點旁的石碑,也引起部分山友討論清除,卻也有另一批山友持續協助他,把新的作品重新埋隱在林間。


⋯⋯⋯⋯⋯⋯⋯⋯⋯⋯


【 RPG 人物介紹:秦政德 】

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為「小草藝術 學院」創始成員。長年持續以在臺灣歷史文物中發現的圖像為載體製作明信片。藝術創作方面,發展出極具個人特色的地理學田野工法。他走踏人煙罕至的山徑,以刻碑、運碑及立碑的行動,與土地、歷史、以及山林漫步時靈光乍現的字詞對話。近年個展有「冷藏摘要」(2014); 海外聯展有「現實秘境」(總體美術館,首爾,韓 國,2018)、「和而不 同」第九屆釜山雙年展 ﹝2018﹞等。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766250829


⋯⋯⋯⋯⋯⋯⋯⋯⋯⋯ 

 

【《居住履歴》裡的NPC 】

 

在遊戲中,不是玩家的角色通稱為NPC,玩家常 要藉由和NPC對話來執行任務或是取得闖關所需物品。在秦政德以往的單機創作中,最常合作的是石雕師傅,這次創作計畫,過程中與居民互動,突破以往的模式,他尋求更多NPC的幫忙。

 

▎社工師

透過三場工作坊,引導參與者述說生命轉折和深刻記憶,再提煉出簡短的文字,需要考量每個環節,準備適當的道具,以及臨場應變能力。第一場由社工師引導長者們以色紙DIY 拼貼出自己的姓名,並分享個人的人生經歷。第二場工作坊則扣合「居住履歷」創作理念,讓長輩們在地圖上以彩色繩線勾勒生命遷移路徑。第三場再由秦政德引導長者們以書法寫下每個人專屬的「移動/居住履歷」。

 

▎石雕師傅

八里為觀音山石產地,一度有近百家石材工廠,興盛時間多集中在1970 年代,1990年代禁採觀音山石,只剩幾間有存量,極為珍貴。傳統石雕工藝技法涵蓋圓雕、透雕、浮雕、平雕、陰刻、陽刻等,師傅需要經年養成訓練,秦政德運送「小草明信片」 時,經常途經八里,某次進到八里石材工廠聚落,熟識了師傅,累積長期信任關係,這次選用深黑色的花崗岩及淺灰色的觀音石雕刻。

 

 

▎佈展團隊

立體創作設置時,藝術家仰賴專業團隊完成最後的步驟,實現心中的畫面。建築師保留婦聯五村的屋瓦,其中石板以C型鋼固定,磚瓦的石板與居住履歷的石碑尺寸有所差距,佈展師傅現場裁切時,考量噪音、粉塵容易影響住戶,還用大型塑膠袋把自己包在有限空間內。後因花崗岩太硬,無法切割,觀音石則過軟,切割時,裂在無法預期的地方,師傅及時將42片石板運回石雕廠處理。

 

 《居住履歷》紀錄網站https://eg-stone.deoa.org.tw/#index

 

⋯⋯⋯⋯⋯⋯⋯⋯⋯⋯ 

 

完整閱覽《健康藝術報》特刊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B_b_ecCrIF45gcMKSSQmdEEOvq_QDmX/view?usp=sharing

版權聲明:刊物檔案僅供瀏覽,照片、文字、設計版權屬於各創作者,如有下載、重製、竄改等情事,創作者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撰文:劉盈孜、程遠茜

圖片提供: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相關文章:

公共藝術家的打怪日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