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城市觀察
觀察與評論
觀察與評論
時間排序
時間排序
熱門排序
【 陳敬寶《記憶迴返:興隆計畫》中的場景與重演 】
王柏偉 / 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
2021/01/10 文山興隆2
從2008年開始,陳敬寶開始進行《記憶迴返》的第二階段計畫,透過學習單與親子書寫的方式,針對陳敬寶希望處理的議題,讓參與者...
11
0
【 在李基宏作品中持續自我差異的行動與影像 】
文 / 秦雅君、圖 / 李基宏
2020/12/29 南港東明
本文源起於李基宏2020年的作品《在路上》,但對我來說,這件作品於此時誕生有其背後的脈絡,所以或許不得不從藝術家更早的實踐...
103
0
【 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與周邊學區藝術教育之觀察 】
林育如 /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
2020/10/21 南港東明
近年臺北市社會住宅在政府大力興辦下,快速增加供給「量」,協助市民減輕居住負擔;同時,透過增加社區公共開放空間、社會福利設施...
91
0
【 民眾如何參與藝術? 】
翁家德 / OURs都市改革組織專案執行
2020/10/21 萬華青年
社區長輩聚集公園高歌一曲,是臺灣社會常見的獨有風景。位於萬華青年社會住宅旁的青年公園是萬華居民休憩的重要場所,腹地廣大的綠...
103
0
【 乘載社區記憶的「社會雕塑」】
翁家德 / OURs都市改革組織專案執行
2020/10/21 松山健康
臺灣社會住宅在《住宅法》、《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兩部法源確立之下,開創全世界獨有的社會住宅公共藝術制度。有別於房產市場集合住...
122
0
【 家.居的空間價值向度(下) 】
周逸傑 / 亞洲版圖創藝有限公司 藝術總監
2020/10/20 文山興隆2
一個有價值的生活環境與居住空間,不但具有無法取代的特性,因為其承載了無數回憶與時間的積累,並提供了人類自由選擇下,彼此互動...
72
0
【 家.居的空間價值向度(上) 】
周逸傑 / 亞洲版圖創藝有限公司 藝術總監
2020/10/20 文山興隆2
實質環境之存在有賴於相互的諒解及行動。……因為能分享空間,所以人們才能住在一起。因為能將空間劃分,所以才能分享。我們以材料...
95
0
【 無障礙住宅空間2.0 - 通用設計與社會住宅 】
唐峰正 / 財團法人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2020/10/18 南港東明
少子高齡已經是臺灣未來的人口結構意象,尤其是超高齡社會議題徵兆在所難免,但我們是否也驚覺到,我們住的房子竟然老得比人還快。...
71
0
【 在遷移中收藏記憶(下) 】
文 / 劉蘭辰
2020/09/14 文山興隆1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和陳若軒約訪的午後十分炎熱,我坐在便利店內,人未到聲先至,聽到若軒爽朗的聲音,一身便裝搭配墨鏡帥氣的...
162
0
【 在遷移中收藏記憶(上)】
陳敬寶、文 / 劉蘭辰
2020/09/14 文山興隆1
過去陳敬寶曾拍攝過「迴返計劃」、「尋常人家」等與記憶和生活相關的作品,試圖模擬那個早已遠走的瞬間或正在持續的日常,這次「時...
180
0
1/2
首頁
認識藝居
最新活動
社宅藝術計劃
創作主題
作品總覽
都市紋理
城市觀察
觀察與評論
住.民觀點
藝居社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