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了這裡,就是河堤〉陳若軒與興隆D1社宅 】
和陳若軒約訪的午後十分炎熱,我坐在便利店內,人未到聲先至,聽到若軒爽朗的聲音,一身便裝搭配墨鏡帥氣的她閃進店裡,與閒坐在角落的居民大方打招呼寒暄。她似乎已成為興隆鄰里街角熟悉的身影,成為這個社區的一份子。
⋯⋯⋯⋯⋯⋯⋯⋯⋯⋯
【 創作起點與困難點 】
陳若軒從2019年五月開始進駐興隆一期一區社宅旁的安康平宅,參與社區活動、拜訪照顧鄰里長幼的社會局人員、以及認識正準備遷移的居民們,擅長拍攝工作的她直言:融入新環境向來都不難,困難的是如何取得信任與維持關係。
「我當時頂了一頭藍色短髮,認識了社區中另一位紅髮少年,就是因為他,讓我遇見更多人。」若軒回憶道,她口中的這位紅髮男孩為自己開啟了各式各樣與安康平宅的緣分,同時她透過崔媽媽基金會,陸續採訪並拍攝了施媽媽、夏姨、盲眼老夫妻、財神炮家庭、日式料理店春美兄弟檔,以及詩詩和媽媽,成為作品〈過了這裡,就是河堤〉所勾勒出的整個模樣。
整個創作計畫有文字、照片、錄像、聲音與VJ表演等綜合面向,照片左起為團隊夥伴王榆鈞和吳亞林。攝影師:黃毛。
這個採訪工作歷時半年,由陳若軒負責統籌,她還找來了一群書寫夥伴,包含詩人葉覓覓、劇作家吳俊佑、散文作家劉宜芬,三人用不同風格的筆調勾勒真實存在而又即將消失成為記憶的故事。整個創作計畫有文字、照片、錄像、聲音與VJ表演等綜合面向,聲音詩人王榆鈞、台灣當代電子音樂團體ALLO Music Project、川彡影像,以及音樂人,同時也是Two months per year的創辦人兼主廚吳亞林,都是團隊成員。
陳若軒表示,由於過去製作專題攝影工作經驗,讓她意識到文字與音樂的重要性,所以此次藉由主觀的文字與敘事性的音樂,搭配影像,試圖帶觀者跳脫平面框架,達到一個有血有肉,能穿梭時空的真實。
VJ展演那晚,觀眾擠滿了小小的室外羽球場,這裡也將在新的公宅落成後隨著舊平宅一併被拆遷,成為歷史。攝影師:黃毛。
⋯⋯⋯⋯⋯⋯⋯⋯⋯⋯
【 從立體世界擷取了一個維度 】
陳若軒目前本業為攝影師,但大學和研究所念的其實是金工與立體設計,這些學習賦予她格外敏銳的觀察與邏輯,也許正如若軒戲稱:「離開學校以後,我決定從立體世界擷取一個維度」,立體的訓練讓她更能用攝影撐出具有張力且動人的結構。
談起安康平宅的駐地創作,陳若軒認為這些記錄下的都只是萃取出來的一則則註解,一塊塊生活碎片,如同計畫最後出版成盒裝的攝影集,由數張照片組成,集結文字收錄在盒子裡,希望抓住台北都會中的族群差異性,以及興隆社宅所期待的混居模式,並展現創作團隊的多元,將所有事物都因這塊地區而串起連結。若軒坦言道:「時間太短無法記錄全部,也不能代表整個社區。」但這也是搬遷的現實,得抓緊機會向過去道別,搬得動的成為行囊,搬不走的變成回憶,時間在行走,永遠也留不住。
拍攝期程有七個月,起初,陳若軒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做到底要傳達什麼?必要性在哪?她在札記上寫下:「這是一個介於揮別與出發中間的狀態⋯⋯,以有形與無形的方式告別過去種種發生,理解構築記憶與對記憶的想像。」迷茫探索中,直到某天她幫忙盲眼老夫婦搬家,在巷口聽到阿公說的那句話,突然間一切變得豁然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