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載社區記憶的「社會雕塑」】

2020/10/21 松山健康
1404
0

【 乘載社區記憶的「社會雕塑」:松山健康社宅《織為家》與《居住履歷》】


臺灣社會住宅在《住宅法》、《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兩部法源確立之下,開創全世界獨有的社會住宅公共藝術制度。有別於房產市場集合住宅的藝術裝置多為彰顯社區品味而設,但社會住宅這類具備公共性、社會性特質的集合住宅,所需要的公共藝術裝置,應有別於市場住宅。


OURs都市改革組織監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康旻杰老師即多次在有關評論中點出關鍵:投身社會(social engagement)的藝術,當是回應當下臺灣社宅公共藝術命題的關鍵方略。


社會住宅需要的公共藝術應能更加彰顯社宅的社會價值,專注於住民生命經驗、包容性價值、共居生活等面向,從一般性雕塑物件轉化為建構社會關係的「社會雕塑」,開展藝術與社會對話的新視野。


松山健康社會住宅的兩個駐地創作計畫:藝術家康雅筑的《織為家》與秦政德的《居住履歷》,都是將社會住宅與鄰近社區作為創作研究對象,採集與探索社區記憶和住宅文化,發展出獨有的「社會雕塑」作品。



⋯⋯⋯⋯⋯⋯⋯⋯⋯⋯


藝術家康雅筑的《織為家》創作計畫,邀請健康社宅附近社區居民分享一件有著舊時代記憶的織物,並將織物背後的生命故事藉由文字與影像紀錄下來,化作創作養分。藝術家秦政德的《居住履歷》創作計畫,則是以工作坊邀請居民回憶「居住」與「遷徙」,透過毛線、地圖與書法書寫關於移動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