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藝術怎麼和粽子扯上關係? 】

2019/12/10 文山興隆2
1556
0

▎公共藝術怎麼和粽子扯上關係?── 藝術也可以這樣做社區營造。


⋯⋯⋯⋯⋯⋯⋯⋯⋯⋯


在藝術家陳科廷「每個人心中的粽子──越南粽和你的xxx」工作坊中,我看到其中一位參與者在分享單上寫下「心中的粽子」是阿嬤包的愛心北部粽。


這是一場藝術家邀請社宅居民來分享粽子的活動,期待透過食物的交流,認識鄰居、也認識身處我們身邊不同族群的飲食文化。對社宅居民來說,也很難想像這樣的活動,居然也是所謂「公共藝術」的一環!


圖說:工作坊活動參與者在藝術家提供的分享單上寫下帶來的粽子的故事。(攝影:翁家德)


⋯⋯⋯⋯⋯⋯⋯⋯⋯⋯


【 用藝術作為社區營造的另類媒介 】


過往我們對於社區營造的想像,特別是如同台北市社會住宅的集合式住宅類型,多是從硬體設施為出發的思考模式。


在建築規劃階段預設社區需要閱覽室、會議室等空間作為居民交流場域,以空間帶動社群發展的思維,卻忽略現代社會中人際關係淡薄、對鄰居漠不關心等現象之下,社區動員力、凝聚力不足的現實。


有鑑於此,近年來談論社區營造,則逐漸不以硬體為主,改由提倡透過軟性活動打造居民與活動參與者能建立人際網絡的場域。


在台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中,打破以往公共藝術多以永久性物件型作品的常態,以結合「藝術行動」、「駐地創作」和「永久設置」的複合模式發展公共藝術。其中「藝術行動」即扮演著社區營造的另類媒介,能以好玩、有趣的藝術活動作為契機把人聚在一起,相信人只要能聚在一起,就能產生人際連結,進一步形成社群。


圖說:透過包粽子與吃粽子的活動設計,讓興隆社會住宅居民走出家裏,聚集社區交流空間。

(攝影:翁家德)


⋯⋯⋯⋯⋯⋯⋯⋯⋯⋯


在興隆社宅,用粽子串起居民和地緣型社群的連結藝術家陳科廷書寫的創作構想中提及,與興隆社會住宅淵源極深的安康社區、安康市場因是早期遷移至台的越南僑民居住地,隨時間推進,也逐漸成為一個地緣型社群,有著許多越南商店與餐廳。


工作坊藉由食物出發,邀請在地越南新住民教學道地越南粽的製作方法,與社宅居民一同包越南粽,並鼓勵活動參與者與他人分享自己「心中的粽子」,一起享用不同國家、地區的美味粽子。


藝術家目的在於透過食物打造居民交流場域,並且在體驗多元飲食文化之餘,能減少社區中無形的族群階級意識。


圖說:興隆社會住宅居民輪番到台前自我介紹,並介紹自己所帶來的粽子。

(攝影:翁家德)


⋯⋯⋯⋯⋯⋯⋯⋯⋯⋯


【 只要搭起交流場域,社區網絡自然就串起 】


工作坊中大家分享著自己喜愛的粽子,除了台灣人熟悉的北部粽、南部粽外,也有來自沖繩、越南、原住民族不同口味的粽子。

在合力包完越南粽等待煮熟的時間裡,大家輪番上台自我介紹、分享各自帶來的粽子它背後的故事,在品嚐粽子的同時,也間接認識鄰居的人生故事,對於居住在同一個社宅社區的住民而言,彼此的關係不再是零交集。


我衷心期待社會住宅的藝術行動能夠成為一個新開端,讓藝術重新回到「人」的本體,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地景裝置,能喚起社會住宅社區的住民們重拾與他人相處、建立連結的能力。


圖說:興隆社會住宅居民帶來的各式粽子擺盤,就像是一場專屬於社宅社區的粽子派對!

(攝影:翁家德)


圖說:興隆社會住宅中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一起參與,活動大成功!(攝影:翁家德)


──────────

【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翁家德(OURs都市改革組織專案執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