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社宅附近能看到印尼移工或移民,假日聚集在木柵市場一帶的越南商店,裡面是東南亞香料、食材、零食的神秘寶庫,今年秋天,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挑選其中會看到的天貝,在興隆社宅舉辦兩次「印尼發酵&回憶之味」工作坊,透過健康的發酵食物,聊聊我們認識的印尼,勾勾你我的回憶。
⋯⋯⋯⋯⋯⋯⋯⋯⋯⋯
陳科廷邀請「破竈-無麩質飲食計畫」負責人許亞擔任講師,大家一起製作天貝(Tempeh),待發酵後共煮共食,分工完成五道天貝料理。
天貝是一種黃豆發酵食物,源自於印尼爪哇島,原料為黃豆(亦可使用其他豆種)及天貝菌(少孢根黴菌Rhizopus oligosporus Saito),味道有點像豆干,簡單配點醬料可,調配各種辛香料然後煎煮炒炸亦可,可說是印尼家庭的必備聖品。
在台灣,天貝除了常見於印尼商店、自助餐、小吃餐廳等東南亞社群,也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逐漸活躍於素食社群。
台灣距離印尼約為3809公里,天貝的旅程數更遠大於此,一邊剝豆皮,一邊話家常,你小時候的眷村味,他長大後的冰島濃湯,微風吹拂,透過食物滾動的記憶,又可以牽到多遠?
⋯⋯⋯⋯⋯⋯⋯⋯⋯⋯
【 印尼發酵 】
興隆社宅周遭,曾有越南華裔移入、居住,1989年政府開放移工後,附近的印尼移工逐漸增加,其實印尼在台居留人數已經是東南亞國家中的第一多,截至2018年有26,8576人。
木柵市場的越南商店週末假日有如小市集,也有新店、中永和過來的客人,店內可見椰糖、咖啡、香蘭葉、辣椒醬、Gado-gado花生醬是大家較為熟悉的印尼之味之外,印尼盛產各種辛香料,馬魯古群島(Maluku Islands)在中世紀時就以「香料群島」聞名,而店內寄售的娘惹糕、越南粽、紅豆西米露,不到中午就銷售一空。
中國信託銀行是台灣金融業至印尼發展的先鋒,至今將近二十年,在印尼三個大城市共有十間分行;
1999年,台灣的休閑小站就在印尼設點,賣起珍珠奶茶;2005年至今,鼎泰豐光是在雅加達市就開拓了十二家分店⋯⋯在全球化及東南向的時代,我們與印尼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夏天時,陳科廷到印尼蘇門答臘駐村,找不到天貝菌,才發現天貝是爪哇島特有的食物。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共由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組成,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富有文化多樣性,將近九成的人信仰伊斯蘭教。
有趣的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峇里島,信仰印度教,因此最多數人熟悉的印尼印象,恰巧不是最多數的印尼人樣貌。
一個國家的文化難以概全,透過天貝這種小小的發酵料理,希望我們對於印尼歷史與文化的興趣,也能持續發酵。
⋯⋯⋯⋯⋯⋯⋯⋯⋯⋯
【 滾動回憶之味 】
來參加工作坊的人,通常已經嚐過各種東南亞料理,進而想試著動手做做看,製作天貝只需要黃豆及天貝菌,方法不難,一開始先浸泡黃豆、蒸煮,再手工剝皮。
工作坊中,我們邊剝皮邊聽故事,有滋有味,好像回到小時候,全家包餃子、捏湯圓,你一言、我一語,做什麼似乎也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當下的美好時光。
用大家的回憶當作調料,媽媽煮的綠豆湯,和奶奶上市場買材料醃大白菜,全家人一起上餃子館。
上學途中,走在廢棄糖鐵邊,飄著茉莉花香,摘幾朵放口袋,偷著、樂著,浪漫一整天;爸爸是蒙古人,朋友來家裡時,大家一起吃蒙古羊肉抓飯,笑聲、談話聲,當時聊的內容早已忘了,熱鬧的味道留在心底發酵。
國外唸書時,煮碗維力炸醬麵,然後奇怪怎麼都沒有媽媽煮得好吃;
有時候,一碗油麵加顆滷蛋和幾片肉,簡簡單單就有了台南的味道,家鄉味兒在遠方咕嚕咕嚕冒泡。
也許是某次旅行,試過四川的麻辣,那酥麻鑽進心裡,從此愛上這一味;嘗過泰國的米粉湯,媽媽的擔憂、小販的吆喝聲,都在一口鹹甜酸的清湯中煙消雲散。
豆子一顆顆剝好,故事一點點疊加,舌尖上累積的旅程數,足以換一張再次出走的機票,不管走回家人的身邊或走向新的際遇,都好。
我們復刻每個人的飲食記憶,連結到個人經驗乃至民族文化,有個外國朋友曾好奇為何戒嚴時期的文學作品,甚少談論飲食,朋友的朋友回,當時省籍情結嚴重,透露自己的飲食習慣,等同透露背景身份,非常危險。
You are what you eat,食物能透露的訊息,在空氣中交鋒,每日上演,下次不知道聊什麼的時候,與其聊天氣迅速句點,倒不如聊食物吧,那會是個連接號。
⋯⋯⋯⋯⋯⋯⋯⋯⋯⋯
【 第一次做天貝就失敗 】
天貝的製作方法簡單,但是環境中的濕度、微生物,難以捉摸。
第一次印尼發酵工作坊大家製作的天貝,可能因為當時颱風來襲,空氣濕度增加、溫濕度變化大,全軍覆沒;
陳科廷在坪林製作天貝時,推估因為用香蕉葉包,包覆不完全,吸引果蠅而感染其他雜菌,也可能因為菌種的活性較低,而生長勢衰落而失敗⋯⋯過程中充滿的不確定性,都提醒了我們跟周遭環境的關係,這正是發酵料理的迷人之處。
⋯⋯⋯⋯⋯⋯⋯⋯⋯⋯
【 天貝食譜 】
天貝料理方式其實就像豆乾,蒸、煮、炒、炸,單獨料理或加入其他配菜皆宜。
【 煎炸天貝片 Tempeh Goreng 】
最簡單的處理方式,能品嚐到天貝淡淡的豆香。如果覺得單吃很乾,可依照個人喜好調配醬料,即使用醬油也沒關係。
材料:天貝、油
調味醃料:大蒜、黑胡椒、薑、檸檬葉、鹽、魚露、水
工具:平底鍋
作法:
1.將發酵後的天貝切成薄片(約1cm薄)。
2.在平底鍋內加油乾煎,雙面煎熟後起鍋即可。
3.若想增加東南亞風味,可在煎炸前先用薑、魚露、大蒜等香料調水浸泡醃製。
【 炸香料天貝丸 Perkedel Tempeh 】
這道料理的重點在於香料,印尼常用的香料有香茅、刺芹、檸檬葉、芫荽子、孜然、胡椒、大蒜、薑黃、辣椒等,喜歡就多加一點,不喜歡就不加,隨性所至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材料:天貝、油
香料:檸檬葉、芫荽子、孜然、黑胡椒、薑黃
工具:石臼及石杵或食物調理機、鍋
作法:
1.將適量的香料搗碎備用。
2.將天貝揉成泥後,均勻混入香料。
3.取適量的天貝泥,捏成球狀。
4.乾煎或油炸至金黃色即可起鍋。
【 印尼花生醬沙拉 Gado-gado 】
依喜好調整Gado-gado花生醬和水的比例,過程中觀察濃稠度,想要甜一點就加椰糖,辣一點加辣椒,酸一點加羅望子汁,鹹一點加鹽或魚露,總之,最不能缺的是花生,其他憑個人造化。
材料:天貝、高麗菜、豆芽菜、空心菜、胡蘿蔔、豇豆、水煮蛋
醬料:花生50公克、辣椒1根、蒜頭1瓣、南薑1塊(可於東南亞食品行購得)、椰糖3大匙、檸檬葉3片、鹽1小匙、羅望子汁30cc、開水100cc
工具:食物調理機或果汁機、鍋
作法:
1.天貝切片煎熟。
2.將所有的醬料放入果汁機打成泥備用,要使用時再調入水。
3.將蔬果切塊、水煮、瀝乾、裝盤。
4.醬料均勻淋在天貝及蔬果上,或是擺在旁邊上桌。
⋯⋯⋯⋯⋯⋯⋯⋯⋯⋯
【 場所記憶 】
工作坊準備、進行的幾個過程,也成為回憶之味的一部分。
興隆社宅D2會議室:
會議室四四方方,聽起來有點嚴肅,為了營造製作天貝的閑適氛圍,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準備了大片的草席墊在桌上,連容器都帶純樸的古早味
坪林科廷外婆家:
陳科廷是坪林人,為了重做天貝,我們到他外婆家一起剝黃豆皮。外婆平常就會坐在門口剝菜、做粿、綁高粱掃把,這次我們也一起坐在門外,涼風吹拂,邊做邊聊邊玩,最後下廚,想要醬料時,順手就到門口摘了金桔⋯⋯那瞬間覺得,生活就該如此吧。
興隆社宅D2十二樓公共空間:
第二次工作坊辦在興隆社宅D2十二樓,五組人馬四散各個角落,有組別在室外乾煎天貝,那裡有社宅的特色跑道,像站在操場上料理;有組別坐在戶外座椅上搗碎香料,背後是層層疊疊的建築物,像在空中創作,有組別背後的窗景像幅畫,光線透進來如夢似幻⋯⋯在這空間呈現了下廚的兩百種姿態。
⋯⋯⋯⋯⋯⋯⋯⋯⋯⋯
【 紙上印尼 】
工作坊中帶了相關書籍跟大家分享:
《舌尖上的東協》
胖胖樹著、麥浩斯出版
完整介紹台灣東南亞市集可見的蔬果、香料與生活中的植物。從東協十國的飲食文化與歷史,到新住民、東南亞各國華僑、泰緬孤軍來到台灣的時代背景,胖胖樹這本書堪稱東南亞飲食文化集大成。全書穿插112種植物圖鑑,這次工作坊用的香料都可以在書中找到。
⋯⋯⋯⋯⋯⋯⋯⋯⋯⋯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Elizabeth Pisani著、譚家瑜譯、聯經出版
作者曾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重遊印尼,跑遍大城小鎮,跋山涉水兩萬公里,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家中,融入當地生活,讀完會愛上印尼的多樣性與種種奇特文化。
⋯⋯⋯⋯⋯⋯⋯⋯⋯⋯
《觀臺灣》第41期「南洋 洋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
南洋等於東南亞嗎?這期《觀臺灣》除了解釋南洋一詞的由來,更透過飲食、味道、物產、歌曲以及一些關鍵數據,讓讀者對東南亞各國有了多面向的了解,例如「台灣、印尼、泰國、越南辣醬比一比」等單元,薄薄一本,辣度十足。
⋯⋯⋯⋯⋯⋯⋯⋯⋯⋯
《Street Foods of Bali》Heinz Von Holzen著、Marshall Cavendish Children's Books出版
峇里島的小吃攤讓人又愛又恨,沙嗲、肉丸湯、印尼煎蛋餅,油亮的色澤和神秘的香料味,每種都想吃。作者在峇里島經營餐廳,還開設廚藝學校,這本書提供峇里島各種街頭小吃的食譜,在家也能試試看。
⋯⋯⋯⋯⋯⋯⋯⋯⋯⋯
版權聲明:刊物檔案僅供瀏覽,照片、文字、設計版權屬於各創作者,如有下載、重製、竄改等情事,創作者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撰文:劉盈孜
天貝製程、食譜提供: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
攝影:Somefood & Something Else、劉盈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