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回憶之味》

  • 活動紀錄
  • 藝術ing
2019/11/07 興隆移動誌

興隆社宅附近能看到印尼移工或移民,假日聚集在木柵市場一帶的越南商店,裡面是東南亞香料、食材、零食的神秘寶庫,今年秋天,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挑選其中會看到的天貝,在興隆社宅舉辦兩次「印尼發酵&回憶之味」工作坊,透過健康的發酵食物,聊聊我們認識的印尼,勾勾你我的回憶。


 ⋯⋯⋯⋯⋯⋯⋯⋯⋯⋯ 


陳科廷邀請「破竈-無麩質飲食計畫」負責人許亞擔任講師,大家一起製作天貝(Tempeh),待發酵後共煮共食,分工完成五道天貝料理。

天貝是一種黃豆發酵食物,源自於印尼爪哇島,原料為黃豆(亦可使用其他豆種)及天貝菌(少孢根黴菌Rhizopus oligosporus Saito),味道有點像豆干,簡單配點醬料可,調配各種辛香料然後煎煮炒炸亦可,可說是印尼家庭的必備聖品。


在台灣,天貝除了常見於印尼商店、自助餐、小吃餐廳等東南亞社群,也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逐漸活躍於素食社群。


台灣距離印尼約為3809公里,天貝的旅程數更遠大於此,一邊剝豆皮,一邊話家常,你小時候的眷村味,他長大後的冰島濃湯,微風吹拂,透過食物滾動的記憶,又可以牽到多遠?


⋯⋯⋯⋯⋯⋯⋯⋯⋯⋯


【 印尼發酵 】

 

興隆社宅周遭,曾有越南華裔移入、居住,1989年政府開放移工後,附近的印尼移工逐漸增加,其實印尼在台居留人數已經是東南亞國家中的第一多,截至2018年有26,8576人。


木柵市場的越南商店週末假日有如小市集,也有新店、中永和過來的客人,店內可見椰糖、咖啡、香蘭葉、辣椒醬、Gado-gado花生醬是大家較為熟悉的印尼之味之外,印尼盛產各種辛香料,馬魯古群島(Maluku Islands)在中世紀時就以「香料群島」聞名,而店內寄售的娘惹糕、越南粽、紅豆西米露,不到中午就銷售一空。

 

中國信託銀行是台灣金融業至印尼發展的先鋒,至今將近二十年,在印尼三個大城市共有十間分行;


1999年,台灣的休閑小站就在印尼設點,賣起珍珠奶茶;2005年至今,鼎泰豐光是在雅加達市就開拓了十二家分店⋯⋯在全球化及東南向的時代,我們與印尼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夏天時,陳科廷到印尼蘇門答臘駐村,找不到天貝菌,才發現天貝是爪哇島特有的食物。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共由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組成,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富有文化多樣性,將近九成的人信仰伊斯蘭教。


有趣的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峇里島,信仰印度教,因此最多數人熟悉的印尼印象,恰巧不是最多數的印尼人樣貌。

 

一個國家的文化難以概全,透過天貝這種小小的發酵料理,希望我們對於印尼歷史與文化的興趣,也能持續發酵。

 

⋯⋯⋯⋯⋯⋯⋯⋯⋯⋯


【 滾動回憶之味 】

 

來參加工作坊的人,通常已經嚐過各種東南亞料理,進而想試著動手做做看,製作天貝只需要黃豆及天貝菌,方法不難,一開始先浸泡黃豆、蒸煮,再手工剝皮。


工作坊中,我們邊剝皮邊聽故事,有滋有味,好像回到小時候,全家包餃子、捏湯圓,你一言、我一語,做什麼似乎也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當下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