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健康公宅的第一批居民,跟大家一樣,在2018年初夏的時候搬進來。
比較不一樣的是,因為是以「拍攝社區紀錄」的「青創戶」入住,有機會帶著攝影機,觀察到居民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每天都會經過公宅入口的「婦聯五村」大門,心裡一直有一份好奇,以前空軍眷村的居民、搬到哪裡去?現在的居民,又從哪裡來?
直到參與了台北市公宅公共藝術計畫之中的「居住履歷工作坊」,解開心中部份的疑惑。
⋯⋯⋯⋯⋯⋯⋯⋯⋯⋯
【 你的新家,是我住過幾十年的老地方 】
這三週的工作坊,我們覺得是一個讓資深的松山區居民,和初來乍到的健康公宅住戶,分享彼此生命故事的平台。曾經住在婦聯五村的大姊,懷念這裡曾有她們家一片花團錦簇的小花園。一輩子已搬家數十次的大姊,感謝她在老年時,能住進健康公宅,有一片難得安穩的陽台風景。
從婦聯五村到健康公宅,經常我們只看到建築的拆遷更迭,這次聽到的是生命階段的轉折。
30位來參與工作坊的民眾,帶來30個曲折離奇的故事。
松山區的這塊地方,成為不同族群、不同來歷的居民的交會點。
⋯⋯⋯⋯⋯⋯⋯⋯⋯⋯
【 我的新家,充滿了老地方的回憶 】
每個人搬遷的歷程,集合成「健康公宅」的身世。
那扇原本覺得只是裝飾用的大門,添上一位大哥兒時在巷弄中遊戲的記憶。
老樹廣場的那棵流蘇,開滿白花和黑色屋瓦合奏的風景,收藏大姊年少的散步時光。保留在健康公宅入口的瓦片牆,上頭風吹雨打的痕跡,正如攝影鏡頭裡的容顏、能夠讀出歲月的皺褶風霜。
那一年鎖了門就跟著軍隊撤退來台的一家子,連花園洋房的住址都不復記憶。
隻身從南部來台北打拚一輩子的大哥,臉上掛著有妻萬事足的燦爛笑容。
我透過鏡頭,聆聽故事。
看著大家把居住履歷,轉成幾行短短的毛筆字。參差的字跡背後,是每一個一旦被打開,就像水龍頭一樣源源不絕的回憶。眼睛裡頭微微閃爍的水光,課堂上我也曾為幾乎接不住的情緒,捏一把冷汗。
有的時候,搭上時光機容易,找到回來此時此刻的路,反而不那麼簡單。
至少,我們聽過了彼此的故事,再也不是面目模糊的陌生人。
⋯⋯⋯⋯⋯⋯⋯⋯⋯⋯
【 此後的日常,一起寫歷史 】
雖然「公共藝術」,大部分的人聽起來很有距離感,很多參與者可能也不太清楚或不曾接觸過藝術創作。這次透過藝術家秦政德和帝門的帶領,讓這片「婦聯五村」保留的瓦片牆、成為居民的交集。故事仍然繼續,然而透過日常之外的藝術視角,故事裡多了一些同行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