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輕輕發笑(關係)慢慢發酵 】
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創作」,萬華青年社會住宅的公共藝術計畫之一「家庭發酵室」,由陳科廷老師帶來康普茶「SCOBY」,一塊肥厚滑嫩、有彈性的菌母,將其一一拆解後,遷入了十幾個參與工作坊朋友的新家(玻璃罐),等待新主人餵養糖水與茶水後,這場與共生菌群的集體創作,即將展開。
攝影:林育如
⋯⋯⋯⋯⋯⋯⋯⋯⋯⋯
【 從容探索 品嚐驚喜 】
「家庭發酵室」工作坊共有五場次,期間一度因防疫限制而推延,儘管前後進行了有半年之久,大家的參與興致依舊不減,這似乎也是康普茶「SCOBY」的魅力「有探索、有驚喜」。即使每個人用糖、茶種及發酵天數都相同,也會因調煮方式、存放環境、氣溫變化,使康普茶富有「個性」。
右上圖片攝影:林育如
如同觀賞藝術創作,不只欣賞作品的美,也能看見藝術家要訴說的故事。在「家庭發酵室」的每一杯康普茶,從茶色、香氣、滋味,都乘載著每個人獨有的喜好選擇;餵養「SCOBY」甜一點、酸一點、茶味重一點,或是加入喜歡的新鮮水果、乾燥花草,甚至是隨著主人居家習慣或是工作遷徙的環境變化,都影響著康普茶的發酵風味。
經過人們的探索餵養與時間醞釀,「家庭發酵室」前後共收成了數十種不同風味的康普茶,有直覺的酸,加乘的水果甜,還有完美融合的花草清香。康普茶的「難以捉摸」是等待採收前的煎熬,但也因為如此,大家似乎能更從容的突破自己的限制與擔心,嘗試與收成更多的驚喜。
⋯⋯⋯⋯⋯⋯⋯⋯⋯⋯
【 微酸分享 微甜回饋 】
來到最後一場工作坊,大家沒有錯過最後的成果分享,擺上一整桌的康普茶,大人小孩一杯接一杯,品味著各式樣的酸甜滋味,也不吝給予滿滿回饋,相互交換餵養秘方。其中一位參與者這樣形容『康普茶是用來交心的茶品』,可以品嚐彼此的喜好興趣,也交流了生活日常。
右下圖片攝影:林育如
居住萬華青年社宅的3戶「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住戶」也一同參與「家庭發酵室」,不時拿著手機、錄音筆逐一記下科廷老師的「SCOBY」餵養步驟,過程中收成的康普茶也已多次和社宅鄰居們分享,他們說『康普茶容易可以與人分享、建立關係』,所以也期待未來在社區「青創計畫」與「公共藝術」的合作,延續藝術家帶來的「微(生物)觀學習」。
⋯⋯⋯⋯⋯⋯⋯⋯⋯⋯
【 輕輕發笑 慢慢發酵 】
科廷老師將康普茶「SCOBY」帶進社會住宅做為一種公共藝術行動,藉由微生物在社區社群裡啟動不同的關係發酵。
從參與活動來到萬華青年社宅,從採集可食植物,走逛了社宅周邊的馬場町河堤公園、萬華在地的傳統市場,這些人們透過真實的接觸與認識,有意識的建立了與植物、環境、文化的關係連結。而這杯充滿驚喜的康普茶,在社區裡,開始被品嚐分享,以及交換培養更多的「SCOBY」,除了期待收成美味茶飲外,與他人的關係連結,經過了探索與餵養,也正在慢慢醞釀發酵。
⋯⋯⋯⋯⋯⋯⋯⋯⋯⋯
【 相關文章 】
〈家庭發酵室:日常的藝術行動〉:https://eg.deoa.org.tw/community_news_content?id=7
非池中〈身邊的微生物,周遭的微事物—陳科廷《家庭發酵室》藝術計畫〉:https://artemperor.tw/focus/3068
──────────
【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