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與周邊學區藝術教育之觀察 】

2020/10/21 南港東明
1208
0

近年臺北市社會住宅在政府大力興辦下,快速增加供給「量」,協助市民減輕居住負擔;同時,透過增加社區公共開放空間、社會福利設施,徵選青年創新提案入住,及公共藝術行動等,強化「質」的軟體機制,多面向地促進社區的交流互動、關懷互助,使社會住宅不只是提供房子居住。


就在第一波社會住宅完工,首案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也緊接著登場,跨越五處社會住宅基地,以「藝術行動」、「駐地創作」、「永久設置」等三種計畫類型作為媒介,觸發各種在社區、環境、社會的關係連結。


⋯⋯⋯⋯⋯⋯⋯⋯⋯⋯


【 公共藝術走入校園 】


其中「學校」做為這個大社會裡的一個節點,透過「駐地創作」,使學生參與公共藝術,扮演串連關係的小小行動者。


這也是策劃執行單位「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延續長期關注推動的「藝術家駐校計畫」,將公共藝術引入學校,補充有限的美術教學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元化的藝術體驗。


這次有機會參與觀察兩組與社會住宅周邊國小合作的駐地創作計畫,藝術家依據社會住宅的在地生活紋理、歷史背景,展開了截然不同的創作行動。一是,許敬忠藝術家與文山區明道國小合作「幸福發光」,讓學生與家長一起發揮對家的想像,及運用學生版畫創作的各種陽光符碼,做為興隆社會住宅裝置燈具作品。其二是,鈴木貴彥藝術家與南港區東新國小合作「歷史…關於塗鴉」,選擇鄰近東明社會住宅的南港瓶蓋工廠,透過攝影紀錄工廠未整修前的壁面塗鴉,加上學生在工廠模型上塗鴉創作,共同參與社區歷史改變的片刻。


⋯⋯⋯⋯⋯⋯⋯⋯⋯⋯


【 學校如何參與公共藝術? 】


儘管參與公共藝術不在學校學期的常規計畫內,但明道國小與東新國小校方都展現十足熱情,將公共藝術作為學生實踐美學教育的重要學習過程;校內老師也積極配合調整課程,從旁協助,讓藝術家可以掌握孩子的特質,在教學與實作過程都能順利進行。


而學生對於不按表授課的校外藝術家,更是充滿好奇,雖然需要時間探索與嘗試,但學生的潛力無窮,個個都能玩出新花樣,也能樂在其中。


明道國小學童合力創作與操作版畫套色


值得一提的是,從這兩所學校不同的參與模式,也可看見不同的美術教育發展方向。在明道國小,主要在美術課進行公共藝術課程,科任老師會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練習,並挑選優秀作品,嘗試讓學生報名相關比賽;東新國小則是安排與擔任美術老師的導師班合作,導師讓學生在公共藝術課程前有較多的準備,課後也能持續完成作品,最後成果展的呈現,學生作品完整性與豐富性俱佳。


⋯⋯⋯⋯⋯⋯⋯⋯⋯⋯


【 藝術家的駐校創作與教學 】


藝術家帶著公共藝術計畫進入學校,有其創作背景與對作品的想法,如何讓學生了解及參與,面對尚需引導學習的小學生,藝術家的教學方法,像是與學生一起合作創作故事;跨出傳統教學框架,只是提供新的工具,與方法的引導,重要的是將學生的學習視野,從校園帶至鄰里社區。至於最後會創作出甚麼樣的故事作品,則交給學生自己決定。


一、多元工具的動手創作

公共藝術帶來新的創作工具,除了學習應用外,也藉由實作體驗,刺激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許敬忠老師的「版畫」創作,讓學生動手撕黏膠布,去拼貼堆疊創造圖案,刷上顏料,壓印成作品;鈴木老師的「塗鴉」創作,則提供以實體比例縮小的南港瓶蓋工廠模型,學生可以在鏤空模型的內外壁面,盡情發揮創意。

這兩組公共藝術計畫都跳脫一般在畫紙上的繪圖,透過紙箱、模型,感受由外至內的空間感,也將平面圖像反轉方向、立體化,加上運用不同工具,去想像各種創作畫面。最後產出的作品,也回應了這有趣的過程,顯得活潑有創意。


二、不設限的隨心創作

藝術家強調創作的開放與不設限,只有方法的導引提醒,讓學生感受藝術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由發揮創意。如同鈴木貴彥老師一直鼓勵學生學習「塗鴉」精神,「只要你喜歡,可以隨你所願,狂野、快速、奔放,沒有限制,盡情的畫,即使畫到全黑也沒有關係」。


學生其實同樣也有著想挑戰創作的慾望,公共藝術給予了空間機會。在版畫課上,藝術家只提供了幾個基礎顏料,學生卻想嘗試拚湊不同色塊,或堆疊漸層色彩;而在創作塗鴉的學生,甚至直接用雙手塗滿多層顏料,在工廠模型上轉印手上的塗料,同學則在旁打趣地說:「一開始很正常還用尺量,後面就變不正常了!」沒有框架規則的公共藝術,學生隨喜好揮灑創作,玩起來更富趣味。


東新國小學生放下畫筆,用手玩塗鴉。


三、從知到行的學習創作

公共藝術走到公共空間,走向公眾生活,也進入學校課堂;而如何帶著校園裡的師生認識社區,與社區建立關係,這便是公共藝術的目的。藝術家在課程開始前,會先詢問學生「知道附近的興隆社會住宅嗎?」、「知道南港瓶蓋工廠嗎?」學生的回答也在預期中出現「不知道」的答案。

因此藝術家在創作之前的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做這件事的「公共性目的」,而後才是「學習」如何開始做這件事的「行動方法」。公共藝術的目的不只在完成作品,而是在創作過程中,能夠開始講述這件作品的故事。


⋯⋯⋯⋯⋯⋯⋯⋯⋯⋯



【 公共藝術補充美術教育在資源與行動的公共能量 】


2012年臺北市開始興建社會住宅,至今已持續規劃近40處社會住宅基地,預計提供近2萬戶社會住宅,其工程興建進度也將一路進行至2026年,總工程預算也編列超過900億[1]。透過如此大規模的社會住宅建設,不僅打造臺北市成為合宜適居的城市,且其公共建設造價百分之一的公共藝術經費,也使得公共藝術可持續穩定投身社會,作為創造連結群體關係的重要文化行動。

*註1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社會住宅興建計畫及戰情中心」網站 https://www.hms.gov.taipei/


許敬忠老師與鈴木貴彥老師的駐校創作計畫,帶著學校師生參與公共藝術活動,將一般美術教育少有的公共性與社會性意義帶入創作,透過行動連結社區生活經驗,並藉由作品與社區產生互動、建立關係。


儘管不容易透過幾次課程、工作坊,就讓學生了解甚麼是「公共藝術」;但學生能開始接觸「公共藝術」,學習關注生活周遭的公共事物,參與創作集體的公共記憶,啟發新的藝術思維,這都是重要的累積。


藝術家鈴木貴彥帶著學生與塗鴉模型作品,一起回到了南港瓶蓋工廠。


⋯⋯⋯⋯⋯⋯⋯⋯⋯⋯


【 讓「1%」的公共藝術,延續更多可能性 】


臺北市社會住宅正透過「計劃型公共藝術」,展開各種形式的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社會溝通等藝術行動,建構社會住宅新的文化與社會關係。而如何突破目前計畫執行時間與行政機制條件,可以將每一次的過程成果被累積及延續,甚至是否有機會、有對象可以往下交棒,後續應有更多的討論與嘗試。


尤其現階段,在台北市各區持續落成的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資源也同步增加,勢必須有整體性核心價值的想像,使公共藝術在城市裡,可以扮演觸動與串聯城市空間、人、關係的行動基礎,並擴大參與網絡,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在明道國小,許敬忠老師利用課餘與美術老師交流版畫的教案設計,並在課程結束後,將版畫壓印機致贈給學校,將公共藝術轉換另一種形式繼續延續。也如同鈴木貴彥老師在成果展上與學生的分享,「不要認為一件事、一個作品已經結束了。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加上你喜歡的新的事物」。


藝術可以不斷發生,沒有期限,不用有規則,只要有意願、有興趣,就能持續創作。從這兩件駐校公共藝術計畫,看見「藝術教育」做為啟動延續性的開始;下一步,從學校帶出家庭,再從家庭回到社區,建構有機的城市社群網絡。


⋯⋯⋯⋯⋯⋯⋯⋯⋯⋯


【 推薦文章 】


▪︎ 不只是一堂版畫課 https://eg.deoa.org.tw/comment_content?id=9

▪︎【非池中】鈴木貴彥《歷史…關於塗鴉》X 東新國小─紀錄南港瓶蓋工廠的轉瞬片刻 https://artemperor.tw/focus/3353



──────────

【 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林育如 /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