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在地人的腳步走進市場,外觀再怎麼變,人在,情就在。
萬華超過十個菜市場,每個都好逛!攤販、消費者、自治會、在地社福組織,交織而成的人際網絡,「就愛咖哩飯」老闆娘接任直興市場自治會會長,準備重新凝聚百年市場的榮譽感 ;
「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透過共煮共食,串起經濟弱勢者和在地店家的微型合作;「臺灣社區實踐協會」鄰近雙和市場,社工幫助越南婦女開起小吃店,搭建社區經濟網絡;環南市場改建前,「艋舺娑婆之眼」在地團隊及時記錄故事,見證老市場轉型的痛與美。
跟著在地人的腳步走進市場,外觀再怎麼變,人在,情就在。
⋯⋯⋯⋯⋯⋯⋯⋯⋯⋯
【 直興市場×就愛咖哩飯 】:百年菜市場,別小看從小在這裡生活的人
「剁剁剁、唰唰唰、叩叩叩」直興市場的攤商,以前在凌晨三點多甦醒,剁魚漿的聲音、滾水煮甜不辣的聲音、製作鹹光餅的聲音,流暢的節奏感,嬰兒都當成安眠曲在聽。這裡的攤商早期從西寧市場批貨,後來轉到環南市場、果菜市場,有些則是產地直送,在火車尚未地下化的年代, 市場清晨還能聽到火車的聲音,雞蛋從中南部運至萬華車站,小賣用三輪車去載,會長從小幫忙家裡的蛋行,「都是用竹簍裝,沒有分男生女生,我也幫忙搬。」
直興市場於日治時代稱入船市場,自民國29年啟用至今,從貴陽街口的碼頭一代延伸到此,可說是萬華最早發展的集市。後因都市計劃,康定路、西昌街、貴陽街等主要道路開闢,安置攤商於巷道,日漸擴增形成現今之直興市場。早期為露天,後來才加蓋,2005年曾發生大火,燒毀原本的木造建築、檜木拱門,從現在的市場自治會門口,依稀還能從屋頂縫隙,窺見原始的木造結構。
會長、副會長的上一代就在市場工作,對攤販如數家珍:「那間甜不辣店很久了、雜貨店也很久了,晚上的壽司店,他爸是賣魚的 。」本館、臨固、一賣店、二賣店及臨時攤區,現在約有兩百多個攤位,一半以上都是市場長大的小孩,這裡還有美甲攤位、販售雞鴨魚肉的攤販、雜貨店、隱身在寵物美容的米行、水果攤販,相較於鄰近的東三水市場,直興市場的販售價格稍微便宜。
會進來逛的幾乎是熟客,攝影師一進市場,馬上受到關注,呈半跪姿取景時,路過的大哥笑說:「免禮。」問說這隻狗是誰的,「這一看就知道是甜不辣家養的,長得這麼像甜不辣。」
除了人潮少了點,以前的流動攤販也逐漸消失,在地六十年的「涼粉伯」以前會推攤車進來,還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點心,「我很喜歡一種圓圓、薄薄烤過的餅,現在想找都找不到。還有一種像日本的車輪餅,價格不貴。」「我記得還有一種小小圓圓,像雞蛋糕色,比較貴,現在也都沒了。」會長和副會長聊起我們錯過的美食,那是活過六十歲的人才獨享的在地記憶。
新的記憶會長出來,幾年前開始,直興市場的攤販,每週四會集中沒賣完的生食熟食,提供南機拌飯、社區實踐協會等NGO組織共食,形成固定的食物銀行。市場口的街角,協興蛋行改裝,牆面藍白跳色,外加玻璃窗、玻璃門,姪子張志豪就讀相關科系,注重食安,爺爺過世後決定接手蛋行,到產地了解原物料,都用紙袋裝雞蛋,有紅土鹹蛋、蛋白等特色產品。
三年前蛋行隔壁的直興旅館舊址,開了「就愛咖哩」,老闆娘當時還不是會長,單純「就愛咖哩」,俗夠有力的名稱,分享喜歡的味道,去年底接任會長後,也秉持著單純的想法,希望跟更多人分享她記憶中最美的百年市場。
【 就愛咖哩 】
舊址為直興旅館,三年前整修開幕,販賣老闆娘最喜歡的咖哩飯,價格平實,口味多樣,日式、泰式皆有,老闆娘為人熱心,去年被推派為直興市場自治會會長。
⋯⋯⋯⋯⋯⋯⋯⋯⋯⋯
【 東三水街市場×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文青、大媽、店老闆、社區工作者的大鍋煮
鄰近直興市場、同是傳統市場的東三水街市場轉型為「親子主題觀光市場」,可說是文青最愛的菜市場,兩列整齊的方形店招,上面搭配卡通插圖,石福菜舖、馨都如您意花苑等13 個店家,更與水越設計團隊合作,運用IKEA燈具、陳櫃,改造成簡約大方的店面,這不是一次性的改造,更是長期凝聚共識的行動。
燈光下,每個老闆認真、真誠的眼神,還有耳旁的幾滴汗珠,市場改造三年了,即使觀光客逐漸增多,對整體營運的幫助有限,攤商不以營利為主要考量,不論是街區導覽、新富町文化市場駐點藝術家合作,甚至是外地消費者單純好奇,老闆們不怕看也不怕問,抽空分享食材知識、市場歷史,以及自己對食材、製程的堅持。
這種在地認同,鄰居最有感,「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和「」合作,不定期舉辦「大可居夢想共食」活動,夢想城鄉希望找到弱勢經濟者在社區的新角色,大可居則希望加強旅客深度體驗,讓消費留在在地,活動由協會的樂樂姐帶大家逛市場、購買食材,由曾任自助餐廚師的蘇大哥協助備料,一起在大可居地下室烹煮料理,分享不同世代對市場的記憶及觀察。
新世代消費者逐漸對傳統市場感到好奇,卻不清楚如何開始、進市場後要看什麼,夢想城鄉先訪談多餃舍、大豐魚丸、東105 攤、國民雞鴨攤等店,他們的上一代就已經在市場工作,經歷萬華的時代轉變:「像林金子雜貨店就是老闆娘的婆婆開的(那時候是日據時期),以前的三水市場總共有五十幾家雜貨店(包含西三水),雜貨店都會去迪化街進貨。
那時候的三水市場非常大,因為迪化街不會賣東西給總鋪師,所以總鋪師、進香團都會過來三水市場買東西。後來臺北人變多,才出現環南市場、第一果菜市場。」
交叉比對文獻、其他在地朋友的說法,夢想城鄉從市場的故事連結在地記憶,協會裡的樂樂姐是社區導覽員,她最熟的其實是直興市場,但是卻能記得上一代雜貨店的榮景,所以導覽時能自然地講出這段歷史。有時脫稿演出,只因為參與者詢問,一起跟林金子的老闆娘交流彼此的手路菜,這種話家常的特質有別於文史專門的導覽員,呈現女性獨有的社交技能,也讓參與者更實際感受傳統市場的「人情味。」
共煮共食有點像大鍋煮,文青、店老闆、經濟弱勢者、社區工作者在此交會,每塊料都在其中,但是每次的料狀況不太一樣,會迸發什麼樣的味兒也不一定。今年春酒,多餃舍老闆幫夢想城鄉煮五彩水餃、大豐魚丸老闆送上大家最愛的炸牛蒡,林金子姐妹花從頭參與到最後,還一起畫畫,市場人願意抽空參與攪和,可以確定的是,大鍋煮的味兒,絕對品質保證。
⋯⋯⋯⋯⋯⋯⋯⋯⋯⋯
【 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
關注萬華社區發展與無家者議題的非營利組織。2014 年正式發起, 深耕萬華地區,期望能透過藝術文化的方式進行社區營造,讓經濟弱勢者、青年志工和在地產業相互交流。
⋯⋯⋯⋯⋯⋯⋯⋯⋯⋯
完整閱覽《輕輕發笑誌》第二期「萬華菜市場,一次打包」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SmMg2Sv-8FkCdXa297mMtsPR0G3ogN8b/view?usp=sharing
版權聲明:刊物檔案僅供瀏覽,照片、文字、設計版權屬於各創作者,如有下載、重製、竄改等情事,創作者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撰文:萬華附近走走
攝影:周穎宗
相關文章:《 在地人帶你逛市場(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