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人帶你逛市場(下) 》

  • 社區觀察
  • 地方故事
2020/09/13 輕輕發笑

▎「臺灣社區實踐協會」是夢想城鄉的社區夥伴


【 雙和市場×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共煮共食到越南小吃店,搭起社區合作經濟

 

「臺灣社區實踐協會」是夢想城鄉的社區夥伴,鄰近雙和市場,周遭的居民,可能說不出協會的全名,但聽到「晚上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都能指出正確方位。2007 年輔大社工系的學生於雙和市場、青年公園一帶課輔, 2010 年正式成立協會,光去年就陪伴了85 個孩子,服務的家庭有9 成以上是經濟弱勢、6 成左右是單親家庭,協會定調「在都市邊陲的社區,拉住即將掉出社會安全網的人們。」

 

在社區服務長達10 年,當中最資深的社工沈後山遙想當年:「我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萬華長怎樣。」學妹育欣附和:「我在實習的時候,被小朋友帶到青年公園,沒有手機,不知道要怎麼回來。」他們在的區域位於南萬華,青年公園、果菜批發市場佔地最大,附近的雙和市場分早市與晚市,黃昏市場從下午三、四點開始,近萬大路口多為滷味、炸物等熟食區,中段多為蔬果魚肉, 相較其他市場,這裡多有租賃的臨時攤位。


其他市場賣剩的菜會流動到此,爭取最後一次機會, 懂門道的人,會在晚上七、八點要收攤時,搶到最便宜的菜。鑽進31 巷巷內,可以看見價格更低廉的小吃攤販,周遭的巷弄常見低矮平房及違章建築,這裡是臺北都會區的邊陲,底層勞動者拼搏的生活現場。



從陌生到熟悉,現在他們是一起在社區生活的人,晚上待在據點的學生來來去去,平均二十幾個人參與,社工除了自己發想活動,讓學生輪流提議活動,或者整理市集販售的二手物品,利用機會傳遞民主機制、商業經營的概念。過程中, 社工更看到單親媽媽的需求:「出外工作,難以照顧小孩,但為了生活所需,他們又一定要就業, 社工就幫忙找資源、彈性高的工作機會。」



哪裡有這種工作機會?沒有,那就自己創造吧!在據點共煮共食時,發現越南媽媽小星星的好手藝,大家先在培根市集試水溫(強調萬華草根培力的市集,每年舉辦兩次),增加小星星的信心,一起開設「越窩越好」小吃店。社工除了寫計畫書申請經費,還要研究食材成本、擺盤美學, 跨界跨很大,「我們還會去市場發傳單喔。」



現在越窩越好成為新移民的祕密據點,在這裡, 市場附近的越南移工不只能吃到家鄉味,也能認識朋友、交流訊息。協會也盡可能外展,尋找其他隱身於在安全網邊緣的人,一個月兩次下午, 固定在雙和市場某棟違章建築茶敘,在市場長大的青少年開始幫忙家裡包水餃,市場底層工作者的大哥繼續吆喝,不管是誰,今天也是拚盡全力求生存,如果有一天生活逼得喘不過氣,他們知道晚上有很多小朋友的那個地方,會是有機會接住他們的人。


⋯⋯⋯⋯⋯⋯⋯⋯⋯⋯


【 臺灣社區實踐協會 】


服務南萬華,並扎根在萬華區新安里的社福團體,在社區據點中提供兒少課後陪伴,以及家庭生活支持。目前積極串連社區網絡以及組織在地居民, 發展在地的社區合作經濟。

 

⋯⋯⋯⋯⋯⋯⋯⋯⋯⋯


【 環南批發市場×艋舺娑婆之眼 】:見證市場改建,從出一本小誌開始

 

「我從小就住附近,十幾年來一直有聽說環南(零售批發)市場要改建,直到去年(2019)才發現市場真的要搬了,跟孩子說,他卻連環南市場在哪裡都不知道。」「艋舺娑婆之眼」的駱家姊弟,父親和叔叔合夥經營臺灣豬內臟批發事業, 老家住在環河南路,轉個彎就到環南市場,他們樂見於改建市場解決環境髒亂的問題,卻在寫下新的歷史之前,感受到整理過去的迫切性。

 

 


舊環南批發市場建築於1978 年興建,雖然只有短短四十多年歷史,甲、乙、丙、丁四棟兩層樓,共1323 攤,加上周遭延伸的小型加工廠, 成為東亞最大批發市場,近午夜,載著豬牛雞隻的貨車開始在附近穿梭,大腸、鹹蛤仔、韓式泡菜等加工攤商,開始勞力密集的團隊合作,大臺北地區約30%的食物由這裡供應,一般民眾對這些市場勞動者的生命及原物料流程近乎一無所知。

 

駱家姊弟去年參與「臺北眾力方程式」,將資料整理成小誌《環南市場的軟軸》,內含市場年表、八大奇景及兩篇採訪故事(豬肝ㄟ、蒜頭菊), 「當時的環南市場,豬內臟業者固定每天下午16:00,到萬華火車站定點等16:30 的火車,清點貨櫃上的豬內臟、種類及數量。」時間是採訪過程中最困難的因素,駱家姊妹各自擁有正職, 配合市場人的作息安排採訪,再用業餘的時間整理資料,過程中有些故事,只能留待後續整理。


⋯⋯⋯⋯⋯⋯⋯⋯⋯⋯ 


【 新舊攤商,重新適應中 】


1999 年開始有攤商提議改建,2016 年11 月正式動工,2020 年2 月攤商正式搬至環南市場中繼市場。駱家人先帶我在環南市場外圍走一圈,一些空間出租給市場攤販作為倉庫,「改建市場的攤位變小,所以攤位會出來租。以前我爸的工廠也在外圍,這些加工廠的小型機械還能客製化,根本就是Maker,我覺得這個『加工廊帶』也是環南市場最大的特色。」



走進新的環南市場,八大區域劃分整齊有致, 一些新一代的經營者加入巧思,有機蔬果店、手搖茶推出方圓五百公尺外送,樂豬攤商在裡面掛上「嘴邊肉專門」的招牌,還掛上小豬娃娃裝飾, 轉角的生鮮玻璃櫃獨樹一格,販售檸檬原汁,辛香料攤、麵攤、雜貨店,都有下一代準備接手, 熟食區也有新的攤販進駐。其實大家還在適應中,攤位的空間變小,格局也有調整,導致攤商行動流程不順暢,二樓原以停車場規劃為主,地面材質容易使人滑倒,只有電動機車能進入市場,攤販盡量幫忙客戶送貨到停車場。



有的攤商抗議,有的攤商習於改變,八十幾歲的阿伯,賣豆類製品,說:「我搬過五次家,從中繼市場搬回去的話就六次了。最早在西寧市場, 後來到這裡,再到六號水門啊,再到環南市場。」旁邊坐著他的老朋友,剛從果菜市場收工,聚在一起小酌,「我們從小就認識囉!」

 

幸好還有這些市場人,只要人在,情就在。

 

⋯⋯⋯⋯⋯⋯⋯⋯⋯⋯


【 艋舺娑婆之眼 】


駱家姐弟於2013 年成立的線上社團團體,早期以行動實際走訪十多名街友,2019 年於眾力方程式計畫期間, 收集市場採訪在地攤商的生意經與二代的記憶地圖,整理成小誌《環南市場的軟軸》。

 

 ⋯⋯⋯⋯⋯⋯⋯⋯⋯⋯

 

完整閱覽《輕輕發笑誌》第二期「萬華菜市場,一次打包」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SmMg2Sv-8FkCdXa297mMtsPR0G3ogN8b/view?usp=sharing

版權聲明:刊物檔案僅供瀏覽,照片、文字、設計版權屬於各創作者,如有下載、重製、竄改等情事,創作者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撰文:萬華附近走走

攝影:周穎宗

相關文章:《 在地人帶你逛市場(上) 》